在今天許多旅游景點,我們都可以看到一些古建筑屹立千年而不倒,比如河北趙縣的趙州橋,從隋朝修建至今,已經歷時1300余年,位于四川的都江堰更是已經有了兩千多年的壽命,至今卻仍然發揮的作用。
還有大雁塔、懸空寺等等著名建筑,雖然有些都是木質結構,卻屹立千年而不倒,很多人都納悶兒,現在技術這么發達,但是有些房子幾十年就不能用了,為何在古代工藝技術并不發達的年代,反而會有這么多經典古建筑呢?
而學者們研究完這個問題,總結出了古代建筑工藝相比現代,兩處非常大的優點,
一個是嚴苛的制度,一個就是使用質量非常上乘的建筑材料。
早在春秋戰國時期,國家建筑的修建就開始實行“
物勒工名
”制度,意思就是把制作人的名字刻在上面,哪方面出了問題,就會把責任追究到哪個人頭上。
在這一原則指導下,參與建筑的工匠都不得不盡心竭力將屬于自己的那一份工做到最好。因為一旦出了問題,就是掉腦袋的大事。
而且在實施依法治國的秦國,對于建筑的認真程度真的超乎我們想象,秦國將產品生產管理分為四級,依次是大公尹、工師、丞和工匠,最低級的工匠負責制造生產,而以上三級均為監管者,所以工匠不得不賣力做到最好,因為一旦出了問題,不但工匠要追究責任,各級負責人都逃脫不了被責罰的命運。
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,為了便于管理,就推行了“
一法度衡石丈尺,車同軌,書同文
”的標準化制度,使得無論是在建筑還是工藝生產方面都有了統一的國家標準,一旦違反這個標準,將會受到懲罰。
其中,
《營造法式》堪稱是建筑界的標準教科書
,在這一書中,不僅是規定了建筑的諸多事宜和處罰規范,而且還規定了違反國家標準之后的下場,重則處死,輕者充軍,如此嚴重的刑罰,讓參與建筑國家工藝的工匠們都不敢怠慢。
明朝建立之后,朱元璋對于建筑工藝格外重視,在修筑南京宮殿時,朱元璋常常親自視察工地,這也使得工匠們格外賣力。而修筑北京故宮的時候,明成祖朱棣也是數次派人到北京視察,皇帝們對建筑工藝如此上心,怎能不讓下面的官員,工匠們盡心盡力?
其實,
古代能夠保存下來的古建筑都是鳳毛麟角,其實更多的古建筑早就被歲月摧毀了
,今天我們看到的古建筑幾乎都是國家級別的工程,象征著國家尊嚴。
因此,無論是從選材還是監督都非常嚴格,設計師們竭力討皇帝歡心,工匠們又盡心盡力,自然而然就會使得建筑無論是從外形,結構還是實用性上都是上上之選,所以屹立千年而不倒也就不是什么新鮮事了。
其實在我們現代,對于很多大型建筑,也是實行的“